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近日,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山东监管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迅速行动,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扎实开展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
一、开阔思路做“加”法,创新推动工作开展
紧扣绩效评价关键环节和相关政策要求,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推动工作走深走实。一方面,坚持“案头+现场”相结合,对省级部门和市县提供的绩效自评报告、资金分配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认真审核,请相关单位对报送资料及时补充完善,确保提供数据材料满足评价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农田建设投资总额、项目数量等因素精准选点,选取资金量大、项目覆盖面全的市县进行现场评价,从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维度充分反映高标准农田项目真实建设情况。另一方面,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矢量影像地图对比、线上疑点检索等途径,对抽查地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域相关情况进行梳理摸排,在此基础上发挥就近就地优势,深入到项目受益农户和田间地头,结合项目设计方案和工程验收情况,对线上发现的疑点信息开展实地审核确认,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田间道路通达度、项目管护情况等进行现场摸底,确保数据核实准确,问题解剖到位。
二、有的放矢做“减”法,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中注重提前谋划,加强沟通协调,第一时间就政策文件、操作指南等业务问题向财政部有关司局请示,厘清工作重心、找准工作方向,准确把握评价尺度。组织相关处室对农田建设方面政策、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印发的绩效评价工作方案和操作指南等进行认真学习,在认真研究政策要求、吃透文件精神基础上积极与省级和被抽审市县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地方农田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目标、预算安排及资金分配执行等情况,做到工作有的放矢,不走弯路。同时,逐条对照政策要求,研究制定本省绩效评价方案、资料清单和绩效评价底稿模板,对审核对象、审核内容、审核依据、审核方法、审核步骤等进行逐项明确,确保评价标准统一、评价程序规范、评价内容全面。根据工作实际,从有关部门及地市抽调业务骨干,会同我局人员组成两个绩效评价小组,分赴不同地市开展绩效评价,并成立三个专题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报告汇总、表格填制、信息撰写,优化组内分工、细化工作安排,实现各项工作同步推进、压茬进行,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缩减工作时间,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三、服务民生做“乘”法,充分发挥工作成效
坚持“理财为民”的服务意识,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作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与服务民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结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参与绩效评价,在面对面听取人大代表对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监管局服务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桥梁作用。绩效评价开展过程中,注重监管与服务并重,紧扣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出和效益指标进行重点核实,并采取入户访谈、田间随访等方式发放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调查问卷,将问卷结果作为审核打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与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自评抽审、乡村振兴调研等民生相关工作协调推进,充分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提升农户收益、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绩效评价工作的乘数效应,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寻财政支农政策在支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方面的路径和方法。
四、聚焦问题做“除”法,着力提升工作精度
坚持问题导向,将“摸实情、查问题、促整改”贯穿绩效评价工作始终。及时将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发现的疑点信息和存疑问题向有关部门反馈,并请有关部门对相关问题及时作出解释说明,以此为线索深入乡镇、村、农户开展实地核实。在以抽审项目为重点,解剖麻雀、深度剖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以点带面对被抽审市县及全省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绩效情况开展定量、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量化打分,做到既评价中央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又评价地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全面提升绩效评价工作层次。同时,坚持评价从严,切实提高评价工作质量,对资料收集、数据提取、底稿编制、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实行多级复核,形成“闭环式”工作流程,对地方提供的无用资料和错误数据进行及时剔除,力求评价“得一分有理、扣一分有据”,推动中央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在山东落地见效,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