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过紧日子是预算安排的长期指导思想。2021年以来,财政部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关要求,构建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同时,把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以下简称“三保”)作为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在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财力支持的基础上,强化地方责任落实,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切实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节支保重点成效显著
2021年,财政部继续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推动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通过节支促进财政收支平衡,保障重点领域支出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控制中央部门支出,在2020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的基础上,2021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重点项目和政策性补贴也按照从严从紧、能压则压的原则审核安排。
在预算从紧安排的同时,财政部还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款。
对于“三公”经费预算,坚持从严从紧核定。据介绍,近两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累计下降36%。同时,加强对“三公”经费支出事项必要性、合理性的审核,强化“三公”经费执行管理。
“坚决取消无实质内容的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活动,严格控制车辆报废更新,切实降低公务用车运行成本。”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财政部还在构建过紧日子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按季评估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情况,督促部门认真整改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督促地方和部门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禁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并要求地方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过紧日子执行情况的评估,确保不反弹。同时,严禁地方违规建设政府性楼堂馆所或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过紧日子有一个突出表现,即各级财政大幅度压缩了一般性支出,这在全国不少地区的“财政账本”里都有所体现。
2021年以来,山东省各级财政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省直部门公用经费压减了20%,省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实现了“八连降”。2021年,省级预算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业务类运转项目、“五项经费”(即“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规模分别压减20%、20%、30%,并严控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公务用车购置、新增资产配置,腾出财力保重点支出。同时,完善政策项目评估清理机制,对到期政策、低效政策坚决取消或压减资金,2021年,省级预算取消到期政策所涉及166亿元、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90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2.6%。
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局坚持按照“只减不增”原则安排一般性支出,2021年,市级“三公”经费预算压减比例超过10%。同时,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停止新建、扩建、购置办公用房和业务用房等。在精打细算压减支出的同时,市财政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改革的必需支出,重点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长江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等领域,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财力基础。
基层“三保”达到预期目标
基层“三保”关系基层政府有效履职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必须作为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2021年,财政部进一步采取措施,督促和支持地方切实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通过努力,2021年,“三保”资金在预算安排和执行上实现正常增长,特别是民生基本支出保持了较高增长,基层“三保”达到了预期目标。
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的重点,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坚持国家标准“三保”支出在“三保”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按照“县级为主、省级兜底”的原则,县级财政要确保“三保”预算逐项足额编列,省级财政要抓好县级“三保”预算编制的审核工作。
在加强地方财政运行监测、防范化解风险方面,财政部将地方“三保”支出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库款保障、直达资金分配和下达、暂付性款项消化等情况统筹纳入财政运行监测系统。通过系统监测,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地区进行预警提示,督促相关省级财政部门指导风险县区化解风险。
为有力支持基层政府开展“三保”工作,中央财政在持续加大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补助力度的同时,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合理使用奖补资金,加大财力下沉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基层“三保”的支持力度,确保国家制定的基本民生及工资政策等落实到位。
2021年以来,山东各级财政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全力保障民生支出。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9243亿元,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困难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在2020年底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又提高了10%,惠及困难群众达361万人;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580元等,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广东省财政始终坚持“三保”支出的优先顺序,严格落实各项“三保”政策,兜牢兜实“三保”底线。据广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央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广东县级“三保”保障倍数达2.7,所有县区财力均足以覆盖“三保”支出并足额保障,未发生“三保”风险。
在具体做法上,广东省建立“月监测、季通报、年关注”机制,即按月做好地方财政运行监测工作,按季度将“三保”预算执行进度通报至市县财政部门,按年度分析测算各地“三保”保障能力并实施风险提示,确保“三保”足额保障到位;在“数字政府”的基础上,广东全省统建“数字财政”系统,实现省市县乡全面贯通连接,4.4万家预算单位在“同一标准、同一平台、同一系统”下办理财政业务,解决财政信息系统滞后、信息管理碎片化、信息孤岛等制约财政改革的“硬伤”,为“三保”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提供信息化支撑。
宜昌市精准施策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例如,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2021年筹集就业补助资金8829万元,用于求职创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政策落实;继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三年计划,全市累计支付12677万元用于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由“量”到“质”的提升;预算安排市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7190万元,支持残疾人康复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保障残疾人就业创业权益。
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和改革为政府过紧日子和保障‘三保’支出的有效落实提供了坚实基础。”白景明表示,其中,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预算绩效管理的持续实施,就是很好的制度改革,保障了“三保”工作取得实效。
为提升基层“三保”管理能力,广东省试点建立“三保”资金专户管理机制,专门归集省市县财政安排的财力性补助和补助个人的基本民生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人审核,省级补助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达专户,确保资金优先用于国家和省定“三保”支出。
过紧日子,也要把日子过好。这要求在坚持节流的同时,也要做到提质增效。白景明表示,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了财政精准发力的水平,把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各级财政实行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地预算制度,从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并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加强资金监控,为过紧日子和‘三保’提供了制度保障。”白景明说。
据广东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省坚持结果导向,充分利用绩效管理结果推动改进预算编制和完善相关政策,实现从“重分配轻管理”向“花钱必问效”的转变,确保财政资金“用得出”“用得好”。一方面,明确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进一步做实预算安排挂钩硬约束,对专项资金等事业发展性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结果为“中”“低”“差”的,分别按一定比例进行扣减,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花得其所、花得有效。另一方面,将绩效管理情况纳入省直政府机关考核范围,增加“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情况”考核指标,强化绩效管理约束力。
宜昌市财政局围绕提高资金使用质效,不断细化管理措施,大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例如,在评价资金范围上,组织预算单位对上年的预算资金全面开展绩效自评,督促单位做好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工作;在评价方式上,不断加以改进,实现了由财政委托评价,到财政委托评价和单位自评相结合,最后到单位自评全覆盖后由财政再评价全覆盖的转变。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基层“三保”的保障范围和支出标准,不断加大对市县基层特别是财政困难地区的补助规模,加强对市县财政运行的监测预警,切实兜牢兜实“三保”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