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头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包头市财政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 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推动文化和旅游 的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 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 展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在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 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 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是一个新课题,国家早从顶层设计上 就做出了制度安排。2018 年 3 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成 立;2018 年 11 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挂牌;2019 年 1 月, 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挂牌,从上到下的组织机构设置,为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体制保障。为此人们感叹:这次 “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 进入“十三五”,随着中国人均 GDP 将超过 1 万美元, 全民跨入休闲社会,全年法定节假日为 115 天,带薪休假制 度正逐步落实,每周 2.5 天休息已开始试点,旅游行业的政策红利将陆续释放,大众旅游时代将出现万马竞逐、波澜壮 阔的新时代,且必将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和居民消费 增长较快的领域。2019 年,国内旅游人数超 60 亿人次,国 内旅游收入 5.6 万亿元,两项增长都在年均 10%左右。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近期,中共包头 市委员会 包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包头市打造一流营商 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包党发〔2020〕17 号)文件第二十 一条中明确指出:要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文化创 意产品研发与展示,促进文旅融合。
一、我市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文化文物资源概况。全市有文化艺术院团 3 家, 旗县乌兰牧骑 3 支,公共图书馆 10 家,群艺馆(文化馆) 12 家,美术馆及分馆 2 家,国有博物馆 4 家,民营博物馆 2 家。2020 年,组建了包头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全市有市级以 上文物保护单位 189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 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50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7 处。红 色文化资源 55 处。全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346 项, 其中国家级 2 项,自治区级 27 项,市级 102 项,旗县区级 215 项。
(二)旅游资源概况。全市旅游资源名录共有 8 个类、 26 个亚类、60 个基本类型,326 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五 级资源 9 个、四级资源 45 个、三级资源 137 个、二级资源 126 个、一级资源 17 个。A 级以上旅游景区 28 家,其中 4A级景区 10 家、3A 级景区 7 家、2A 级景区 11 家。国家、自 治区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4 家,全国、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示范点 10 家。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接待户 83 家,其中五 星 15 家,四星 21 家,三星 47 家。旅行社 86 家,星级饭店 22 家,导游员 1200 多人,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 6.22 万人, 间接从业人数达到 30 万人。 2019 年,包头市接待国内旅游者 2239.54 万人次,实现 旅游业综合收入 620.17 亿元。接待国内过夜旅游者 1719.66 万人次,同比增加 123.54 万人次,同比增长 7.74%,实现国 内过夜游收入 603.55 亿元,同比增加 27.52 亿元,同比增 长 4.78%。接待国内一日游旅游者 519.88 万人次,实现国内 一日游收入 16.62 亿元。
(三)自然生态资源情况。黄河流经包头 214 公里,形 成面积较大的黄河文化景观带;大青山-乌拉山横贯东西, 郁郁葱葱,孕育了绚丽多彩的高山森林景观;达茂草原雄居 塞北,恢弘宽广,绿草如莹,希拉穆仁景区已成为呼包两市 重要的草原旅游胜地。 包头蕴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迹,是北方游牧民族生 息繁衍的地方。随着 18 世纪中后期包头行政建制的出现及 “包头镇”的设立,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 地和水旱码头。包头是“走西口”移民活动的到达地,也是 记录“大青山游击抗日”、“9·19”起义、“百灵庙暴动”红 色革命历史的地方。包头是中国重要的冶金、机械、化工、能源工业基地,素有世界“稀土之都”、“草原钢城”的美誉, 同时还以其辽阔的草原风情、浩瀚的大漠风光、浓郁的蒙古 族风俗、丰富的宗教召寺、知名度极高的军工、钢铁企业以 及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加上北部与蒙古接壤的独特区位优 势,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 作,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核心,2014 年编制了《包头市 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2018 年编制了《包 头市文化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近几年来,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初步成绩。
(一)以文化赋能,塑造旅游景区新形象。注重旅游景 区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挖掘、弘扬,五当召景区重点打造 藏传佛教文化,美岱召景区重点打造蒙元文化,南海湿地公 园景区重点打造西口文化,北方兵器城重点打造军工文化, 希拉穆仁红格尔敖包景区重点打造草原文化,黄河谣景区重 点打造黄河文化,梅力更景区重点打造鸿雁文化,通过文化 元素的注入,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二)加大投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2019 年, 我市实施重点旅游项目 31 个,投入资金 25.2 亿元,超额完 成年初投资计划,占计划投资的 152.33%。2020 年,全市实 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11 个,计划投资 6.25 亿元,现已全部 开复工。以上项目,除进行建设和完善景区设施设备外,大部分投资用于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 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度。
(三)文化旅游产品进景区,彰显包头文化特色。积极 推动文化创意旅游商品类企业和工作室进景区,已有希拉穆 仁景区、五当召景区、美岱召景区、北方兵器城、黄河谣景 区、春坤山景区等 6 家景区设有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店。2020 年 5 月,我局会同市委宣传部、青山区政府组织开展“首届 文化创意旅游商品大赛”,通过组织此次大赛,将丰富我市 文化旅游创意商品,促进文化创意旅游商品消费,丰富景区 旅游产品。
(四)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促进旅游消费。市 委、市政府、各旗县区和民间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共有 40 多项,连续 35 年举办的包头市鹿城文化艺术节、连续 12 年举办的包头市鹿城元宵节,已成为包头市民重要的文化旅 游节庆活动。各旗县区也形成了“一地一品”节庆活动。如 达茂旗的“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白云区的“奇石文化旅 游节”,固阳县的“秦长城旅游文化节”,土右旗的“敕勒川 旅游文化节”,石拐区的“五当召旅游文化节”,昆区的“魅 力昆都仑文化体育旅游节”,青山区的“军工旅游文化节”, 东河区的“西口文化节”,九原区的“开河节”,高新区的“魅力高新旅游文化艺术节”。民间集会有“老包头庙会”、“美岱召庙会”等。宗教活动有“五当召嘛呢会”“梅力更召嘛 呢会”“昆都仑召嘛呢会”“福徵寺嘛呢会”等。这些文化旅 游节庆活动,促进了旅游消费,带动了旅游的发展。 毋庸讳言,尽管我市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 断扩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宏观地讲, 一是市县两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二是落 实金融支持、优惠政策还有一定困难;三是产业发展关联度 低;四是缺乏统一的文化旅游推介营销机制;五是文化旅游 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这些问题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的 发展。为此,面对外部需求明显好转、新旧动能共同发力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的新形势,充分挖掘包头地方文 化,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寻求和探索一条在生态文明视 域下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有利于文化和旅游深度 融合之路,已成为强力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 当务之急。
三、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地对策建议
(一)建立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支持机制。对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现行 政策汇总梳理,补充完善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政策法 规体系。重点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 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全市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滞后于经济建设 投资,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市、县两级均未设立文化和旅游 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民间资金还未被充分引导到产业建设中来,融资渠道不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量还很薄弱,没 有形成强有力拉动和促进作用。为此,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文旅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20 年已争取到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文化旅 游商品传承创新专项资金 1233 万元,重点支持景区提档升 级、旅游厕所建设、文化旅游创意商品及演艺进景区和提升 文化旅游创意商品水平) 二是建立融合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将包头市文旅企业的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全部录入政府投资项目库,定期委托 项目办聘请专家评审,向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推介。鼓 励包头文旅集团做大做强,通过文化旅游集团的市场运作, 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文化团体和文创小微企业快速发 展。建立保证金制度,对有举报和发生不诚信服务行为要从 保证金中扣抵,维护城市文旅市场健康发展,对示范景点、 文创产品、小微企业要以奖补形式给予支持,做大做强。 三是建立资源资本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 础性作用,通过以文化资源作价入股和以文化资源招商引 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文化资源加速资本化的进程, 走依靠资源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的路子。四建立部门职能整合机制。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广电局 在统筹协调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效承担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文化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 文化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文化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等职能,积极创新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机制,切实加强领 域工作和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由资源分散管理向部门联合、 产业融合、行业联合、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建立转变,克服 多头管理、相互交叉、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等问题,坚持工 作“一盘棋”思路,补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短板,集中力量 办大事,合力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化、品质化、品牌 化发展。五建立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吸 引、使用、奖励新机制,引进先进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充 分发挥市本级青年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培养 和引进大批项目策划、中介经纪、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人才,为全市发展提供强有力地人才支撑。在合作中全面提升 文化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快 产业发展步伐。
(二)找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结合点 一是实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带动战略,做好宣传推广工 作。文旅部门做好“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进一步挖掘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传承、弘扬草原、黄河、西 口、军工、工业文化资源,并将其与旅游资源相融合,策划 好旅游线路,编制完成“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建立统一的文化旅游推介营销机制,打包策划,整体营 销,促进文化旅游功能性的有机统一。精心策划和重点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在蒙元文化、鹿文化、 敕勒川文化、军工文化、工业文化(稀土文化)上多做文章。 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策划,把准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兴 奋点、找准投资者的盈利点,把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 趋势,面向国内外投资商,推出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 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包括旅游投资商、旅游管理公司、旅 游品牌企业、网络平台等。(财政预算安排 80 万元,支持文 旅广电局积极参加自治区文旅厅组织赴南京、杭州、苏州、 广州、深圳、山西、银川等城市开展“草原钢城·魅力包头” --“畅游内蒙古包头”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并组织全国著名摄 影家开展走进春坤山摄影活动) 二是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充分开 发利用各种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资源,不断丰富旅 游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合理开发文化积淀深厚的街道、村 镇和嘎查苏木,使其成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在东河、达茂、石拐、土右、固阳等重点旅游旗县区,要建 好、经营好演艺中心、娱乐城、工艺品街区、民族美食街、 民间手工艺展示中心等。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大力营 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是推动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创新生态文 化发展内容和形式,充分开发梅力更、九峰山、马鞍山、小 白河等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主题,在文化底蕴相对缺乏的稀土高新区,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 文化陈列以及高新技术等手段、以虚拟环境塑造与园林环境 为载体,谋划论证“生态文化主题公园”或“北疆民族大家 园”项目,走出一条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努力把我市建 设成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平台与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 范。 四是推动新兴文化业态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发展。注重把 影视业、演艺业、文化会展业、康体休闲业、民族民间工艺 有机植入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市场消费项目。依托市内 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大力发展新 兴文化业态。加大文化产业精品和旅游产业品牌创造创新力 度,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契合效应。
(三)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联动优势 一是促进区域融合。打破区域行政界线,消除地域差异 性,强调市场消费需求共性,突出文化旅游区域联动发展, 形成统一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把地方特色明显、文化资源相 近的区域进行串联整合,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板块优 势。围绕“一环、三带、四区”发展格局,形成全市文化旅 游区域发展战略。 二是促进主题融合。深入挖掘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的“资源概念”和“主题概念”,建设大景区、发展大产业, 建立统一的文化旅游推介营销机制,打包策划,整体营销,促进文化旅游功能性的有机统一。深入挖掘已有旅游品牌的 文化内涵,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拓展和丰富景区景点文化 内涵。三是促进市场融合。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文化艺术创作、 策划生产、展演展示“一条龙”发展,建设文艺精品创作营 销市场。依托地方古玩文物、民间工艺、书画艺术等,大力 开发和生产创意文化产品,建设文化旅游艺术产品交易市 场。精心规划建设文化夜市、文化集市、旅游餐饮一条街、 民俗表演一条街等特色文化市场,大力推进消费市场的规模 化发展。
(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 一是着力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活力。积极培育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旅游企业。积 极推动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相互参股与整合,从市场主体上 促成两个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是着力培育文化旅游的龙头骨干企业,使产业深度融 合,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活力,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 深度融合,构建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包头市文旅集团的产业融合 5G 直播供应链基地项目已 落地:该项目是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的一站式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自治区举办的第五届线上文 博会,供应链基地项目被自治区选为包头市唯一推介项目。目前,基地与腾讯、抖音、快手等业内多家企业深度合作, 拥有专业技术团队为基地发展保驾护航。近万名网红主播以 引流、扶持、连麦、增加曝光等方式,与基地孵化主播一同 带货,共同扶持合作商家,提升消费力,拉动内需;基地已 与京东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京东云仓;通过 5G 直播供应 链基地,发展电商网络文化经济,真正实现区块链去中心化 的目的。三是着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策划和重点开发一批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在蒙元文化、鹿文化、敕 勒川文化、军工文化、工业文化(稀土文化)上多做文章。 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策划,把准文化旅游消费者的兴 奋点、找准投资者的盈利点,把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规律和 趋势,面向国内外投资商,推出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 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包括旅游投资商、旅游管理公司、旅 游品牌企业、网络平台等。不仅要引进资金,更要引进先进 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人才,在合作中全面提升文化旅游 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快产业发展 步伐。
(五)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通过对城市文化的挖掘和凝练,并结合产业特点使之形 象化、符号化,且使之运用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而达到塑 造差异性城市品牌形象及独特的人文景观之目的。 一是组织民俗、文史等跨学科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员进 行实地考察、调研、诊断及评估,对包头境内的民俗文化、 人文景观、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城市视觉系统进 行全面的梳理总结,聚新攒优,去芜存菁,建立文化旅游资 源大数据库,为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提供定 量定性分析,搞好资政辅政服务。 二是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包装与创造,开发特色文化 旅游产品,提升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寻求历史传统、风土 人情、民间传说与自然景观以及游客审美的有效对接渠道, 实现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 三是对二人台、剪纸、六合枕、羊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推出一系列亲民 时尚的衍生文创产品,从产品的定位、创意、包装等方面形 成独特的包头味道;同时也要让更多的民间技艺、民间艺人、 民间宝物融入到旅游市场中来。 四是深入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对本地传统食品与传统工 艺的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节日文化(如庙会文化、祭祀文化),开发成能让游客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 五是对市内建筑规划、道路街区命名、店招牌匾书写、 雕塑小品设立、景区环境营造以及公益广告宣传等进行“城 市形象营销效果评估”,矫枉过正,提高文化介入的普适性 效益。
(六)建立多元化的支持与保障体系 注重名人对现实旅游者以及潜在旅游者的文化感召力和 吸引力。 一是加大历史名人效应的宣传营销力度,推出影响包头 历史发展的 50 件(位)历史事件和人物,寻找新“卖点”, 拉动客源市场。 二是策划好邀请 50 位国内外名人访(专访和顺访)包头 名胜古迹活动,让名人效应资源形成价值产品。 三是将我市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相结合,对包头的湿地景观、召寺文化、民间故事、名人轶事等 资源进行创新整合,择优策划,打造高品位、前瞻性、立体 化的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和形象。 四是将文化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着眼长 远,不破坏已有的资源,避免开发中的短期行为,保证文化 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对已经确立的能够代表包头城市文化内涵和地域特 征的市徽、市树、市花进行推介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 市旗、吉祥物、旅游形象标识造型、公共指示系统及城市形 象设计等形象标识;要深入地把城市理念、城市精神等内容, 通过标语、口号、图案、色彩等形式更加高端、时尚、广泛 地表现出来,使人们对城市产生系统化的良好印象。要优化 城市的硬件设施,包括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形态、城 市布局、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开展好甄选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街区和形象大使活动,让包头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健康向上、积极有序。 作者:张延民 刘洁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