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专题专栏 > 科学研究

石拐区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课题研究

发布日期:2023-08-31 11:22:59 浏览次数:156848     科研所供稿

石拐区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课题研究

赵海燕、王佳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国家中央1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问题,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底座和“压舱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贯彻执行全国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在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强有力支持,全力引导乡村振兴稳中求进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目前,各级财政部门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保障。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财农〔2022〕14号)2022年,中央财政按照只增不减的原则,预算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1650亿元。要求各地逐年稳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并明确了支持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和扶持方式。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关于下达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指出,2022年,用于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占比原则上不得低于下达你盟(市)资金总规模的55%,且不得低于2021年的资金占比。包头市财政局要求旗县区乡村振兴的项目要早安排、早实施、早完工,并将产业发展作为支持重点,2022年各旗县区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规模占比原则上不得低于下达资金总规模的55%,且不得低于2021年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占比。截至目前,包头市2022年已争取16525万元助推乡村振兴,其中中央资金2779万,自治区资金13746万元,已全部下达旗县区,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一、石拐区乡村振兴发展之基

石拐区乡村振兴硕果累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152 户 292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全年粮食稳产增产,粮食播种面积增长15%,设施农业规模扩大7倍,玉米每亩增产近300斤;农村牧区人居改善,卫生户厕普及率持续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率 100%;多元产业注入活力,特色农畜产业、光伏发电、物业服务、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源头活水”。 党建组织带动引领,全面提升基层组织素质,在党建引领下,组织成立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21个,引进凯隆粮油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三岔口嘎查土地托管新型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创收增收。

二、石拐区乡村振兴发展之痛

(一)产业融合发展不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石拐区三产结构比为1:83:16,产业发展极为不均衡。一产农牧业增加值处于低位徘徊,规模化集中化发展不足,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乡村三产发育相对滞缓,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农牧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农牧企业规模小、现代农业化程度不高、农牧产品品牌化缺失、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低下、科技贡献率低、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联动发展不足”等发展困局

(二)生态价值释放不足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屏障。石拐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修复成果受到国家、自治区表彰,以花为媒打造出了“花舞人间”这一标杆性产品。但石拐区生态空间向乡村延展性不够,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有限,生态经济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潜。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虽整体得以改善,但乡村“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等深层次生态空间缺失,生态休闲、度假、康养等高品质多样化的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品牌价值没有深入人心,良好的生态环境未形成良性的生态资产。

(三)地域文化活化不够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五当召、赵北长城、红色基地、矿山遗存”等构筑了石拐区丰富的文化基底与内涵,但现有文化开发层次较浅,体验性缺乏,与村民的关联性不高、普及性不强。其次,各乡村对自身特色文化挖掘不足导致主题定位不明确,乡村本身文化精神活动相对短缺,乡村文化认同感不强,由于缺乏经费投入维护导致文化设施不足且利用不高,地域文化的整体凝聚力有待加强。

(四)三农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石拐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严重,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机会等的缺失,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多转移到喜桂图新区、滨河新区等城镇生活就业,村庄现有生产者以中老年为主,主要集中在初级的种养殖方面,缺乏治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经营人才;其次,大批不懂乡村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进入乡村,使得乡村改造千篇一律,差异化不明显,缺乏特色。

(五)组织体系不够健全

组织振兴是乡村的坚实基底。乡村振兴项目要实现持续运营,需要“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的多方合作,形成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基层组织是纽带、是基石。目前石拐区基层组织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性不强,组织机构体系中缺乏行业协会、乡村投资机构平台,合作社专业性、技术性有待加强,社会资本的资金、资源导入途径单一。应全面加强“三农”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高质量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石拐区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思维

要邀请懂乡村特点的策划师、规划师、设计师进行石拐区乡村振兴全盘谋划,立足乡村优势以及特色,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找准乡村自身定位,形成景区带动型、交通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型、自然历史型”等不同主题类型的“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模式,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符合乡愁特点的建筑与景点,大大吸引外来观光者。

(二)加深三产融合发展

“一产规模化、二产精品化、三产增值化”为引领,实现乡村产业提质增速。通过“把田园变乐园、把农区变景区、把劳动变运动,把农品变商品,把农房变客房”的五个发展路径,加强一二三产融合深度。开发主题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乡土文创品牌、夜间集聚消费产品等高附加值内容,提升农业产业收益,扩大知名度。

(三)加速乡村资产盘活

石拐区乡村现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荒地空地以及田园山水等资源,也有许多特有的地域文化标识与记忆,通过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实施措施,吸引社会资本与村民合作开发,盘活闲置乡村资产、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石拐特色的乡村休闲产品。

(四)加快公服体系建设

在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欠缺、文化设施缺乏,不能适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能吸引留住人才,利用石拐区绿色生态、特色农业、文化资源等优势,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文化旅游新路,通过生产配套设施、旅游服务体系、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途径,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五)加紧专业人才引进

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一个庄园、一个庭院就是一个总部基地,要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与人气,引导乡贤回归,增加凝聚力与认同感,让更多人共同绘就石拐区乡村振兴好风景。

 

(六)加固乡村平台搭建

搭建三大服务平台,保障石拐区乡村振兴稳步发展。第一,搭建乡村振兴党建引领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第二,搭建乡村振兴合作交易平台,连接“企业+农户”,通过共建共享(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让农民真正受益。 第三,搭建乡村振兴利益联结平台,连接“农户+市场”,通过收集市场信息、拓展销售渠道,把农户利益与产业发展联结起来,实现产业“增效”。

(七)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首先,从资金支持上,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的困境,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融资信贷瓶颈,探索集地入市改革模式;其次,在政策扶持上,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