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专题专栏 > 科学研究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发布日期:2025-02-25 09:06:14 浏览次数:1820     科研所供稿

高校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科研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开展科学、规范、高效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于强化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意义重大。

高校国有资产规模大、类目多、构成杂,管理主体涉及范围广,管理层级多,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一系列特有难题。一是入账客体被确认难,导致资产入账难度大。高校普遍面临无形资产确认入账困难。例如,科技成果评估价值如何使用、研发支出转入资产价值的程序和时点如何确认、授权使用期的软件是否确认为资产,校名商誉和冠名权如何确认入账等问题缺少明确的确认依据,实际管理中难以操作。二是资产损失标准认定难导致追责难度大。虽然各个学校都制定了相关追责制度,有的还细化了具体赔偿标准,但多数学校反映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举得高、落得轻”。尤其对一些高层次专家、人才会综合考虑硬性执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即便追责也是象征性惩罚,大多数责任还是由学校自行兜底承担。三是资产统筹盘活难度大。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产的调剂和共享共用率有待提升。高校国有资产中,土地、房屋、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重点资产在实际利用中存在结构性错配。大型仪器设备存在开机不足、共享不够、利用率偏低问题。

针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以上困境,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细化无形资产定义和范围,明确高校无形资产的定义和涵盖范围,避免模糊地带。针对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减少主观判断,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无形资产评估效率,进而提高无形资产入账准确性。二是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涵盖资产采购、使用、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在采购环节确保资产的质量和适用性,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过早损失;使用过程中建立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资产损失的隐患;在处置环节,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必要时引入外部审计,准确评估处置时的资产价值,避免不合理的损失认定。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搭建资产管理系统,整合各院系资产信息,通过调剂、共享、共用扩大资产跨院系、跨校际、跨区域、跨级次统筹利用空间,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