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通达的基础设施,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了新时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提档升级的着力方向。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地矛盾。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多数村庄通了公路,县一级基本上通了高速公路,物流配送大规模下了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全国新建改建了农村公路127.5万公里,99.24%的乡镇和98.34%的建制村通上了沥青路、水泥路,解决了2.5亿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90%以上的村通了宽带互联网。尽管如此,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比如,部分农田缺乏有效灌溉设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农产品物流设施相对落后;部分村庄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等。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尚未有效支撑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需求。农村基础设施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按照服务性质划分,可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四大类。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小,但不平衡不充分地矛盾仍较为突出,同时,部分地区更多关注乡村道路、农村电网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互联网普及等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相对较少,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有待增强。
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工程长期效益尚未得到很好发挥。长期以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管护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因素,农村基础设施长期运行和效益发挥缺乏足够保障。以乡村道路建设为例,部分前期建成的公路由于标准较低、抗灾能力较弱、安全设施不到位、养护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已出现“油返砂”现象,工程长期效益尚未得到很好发挥。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政策建议
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构建紧密的城乡利益联结机制,以一盘棋的思维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通过共建共享,让基础设施红利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条件。要提高城市要素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构建合理地城乡基础设施红利分配机制。二是着眼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精准识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类别进行精准排序,把财政资源向亟须补齐的短板倾斜,实现财政优先保障。三是坚持融合但有差异的原则,优先增加符合农业发展要求、对接农村建设需要和满足农民诉求的基础设施供给,如防洪涝设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气象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农村电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保障农民权益,以更高质量供给更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应当充分保障农民权益,要避免供给缺位错位,切实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水平。一是畅通农民意愿诉求表达渠道,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过程中找准并解决好影响农民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问题,探索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上报本小组需要的基础设施供给清单,由村民代表大会确定供给的内容和顺序。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引导农民全过程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每个环节不缺位、每个决策不失声,让农民的切身利益更有保障。三是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红利由广大农民享有,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和可持续。四是构建农民义务履行机制,确保农民承担与利益相匹配的责任,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等工作。
强化高效地制度性供给,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一是优化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保障机制,在确保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基础设施投放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合力作用,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二是设计保障农民全程参与的制度体系,通过树立农民主体地位确保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比如制定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参与制度、监督主体组成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三是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运行机制,让制度贯穿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和运营全过程,革除以往重建设、轻管理与运维的弊病。
遵循分类统筹的思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协调建设。一是精准识别不同类型农村基础设施的差别,依据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供给顺序,有序推进。二是分区域解决好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重点供给制约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灌溉设施等,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产业兴旺夯实基础;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农村延伸;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满足农村能源消费升级需要。三是解决好人文基础设施、流通性基础设施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到向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重点关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互联网通达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物流设施骨干网络,加快实现农村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多元化的供给格局,确保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由不足向更优转变。一是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向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以市场主体的专业化投资决策,精准诊断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短板,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二是探索建立政府向市场主体购买农村基础设施的实现机制。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稳步有序试行由政府直接供给转为向市场主体间接购买,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积极培育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主体,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上,鼓励懂农业、懂农村、爱农民的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比如,鼓励市场主体围绕不同类别的农村基础设施,成立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更优地供给农村基础设施。四是大力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市场主体的供给质量进行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为政府的市场化购买提供科学依据,为市场主体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质量提供改进方向。
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为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供政治保障。一是基层党组织要重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贯彻落实好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以扎实工作和积极作为为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保驾护航。二是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优势和服务功能,全方位宣传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形成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格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被重视的局面。三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精准诊断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短板、真实把握农民的利益诉求,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为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供政治保障。